新教学

2023-10-08 06:34

1.“三结合”是指从备课到上课,始终将课文的“练习要点”、“预习技巧”、“课后练习”结合起来,充分掌握新教材的特点。

1。与预览提示结合:如果把文字内容比作一把锁,那么“预览提示”就是打开这把锁的钥匙。 “预习技巧”包括文体知识、文学知识、章节知识、阅读、写作、听说、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阅读的思路和基本方法,以及利用工具书理解或掌握生字、生词等内容。几乎所有学生都能理解“预习提示”的文字内容,但如何把握提示中的关键词,关系到学生能否真正、全面地理解“提示是什么”。比如《大自然的语言》的“预览提示”,第一段只有两句话。我让学生默读,思考它提醒我们什么,引导他们明确第一句中的“类比”二字是提醒。本文的标题采用了隐喻的修辞手法,回答了什么是自然的语言。再读第二句,发现他们的回答中的“详细、生动”、“鲜明”暗示了本文的写作特点;而句中的“解释”也向我们暗示了本文的风格是说明性的;最后一句的“特点、原因和意义”也暗示了本文的主要内容。经过反复练习,我的学生几乎都掌握了“阅读预习技巧”。这样,我们就注重教学方法,让学生懂得学习方法。

2。整合练习要点:在语文教材中,“练习要点”常常被提到得非常简洁。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必须由教师充分准备好练习要点,才能将练习要点落实到教学中。以第一卷第《大自然的语言》课为例。本课的重点是:①对事物的生动、有条理的解释; ②阅读总结。

首先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是如何“形象”地阐述事物的。第一段用“秩序”、“翩然”等优美的词语和拟人化的写作手法,生动地描述了一年四季的自然物候景观,寓于说明,犹如展示了一幅四时风光的图画。第二段采用拟人化,如杜鹃唱着“爷爷奶奶,割麦种庄稼”,更加鲜明生动。

其次,你需要了解如何以“有组织”的方式解释事物。在课堂上,让学生知道前三段的顺序是什么。显然,第一段是按照“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来解释的;第二段所举的三个例子,是按照农业活动“耕、种、伐、植”的顺序排列的;第三段是物候知识的起源和发展,从古代到现代。可见各段的句序要组织得当。

“阅读总结”本质上是过滤语言信息,将文章的要点或主要内容提取到卡片或笔记本上。由于学生刚开始写阅读摘要,所以要求不宜太高。指导学生重点关注课文中“练习”的第一题和第二题,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在相关句子下画一条波浪线,然后将这些句子摘录在笔记本上。优越的。通过这种由浅入深的练习,学生将不再觉得“读总结”很混乱,而且会逐渐养成一种习惯。

3。纳入课后练习:如何处理“课后练习”是一项教学技巧,但却常常被忽视。在教学中,我首先打破了先教课文后做练习的旧习惯。我把课后练习分散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灵活处理。有些放在课前,与预习相结合,或者包含在学生的安排中。自学大纲中。另一个例子是《大自然的语言》的练习1。这题给出了段落的大致思路,只要求划分段落,理清层次,理清文章的组织结构。首先,我要求学生阅读问题并回答哪一段解释了问题。其次,我要求学生用课文的原句回答问题。这也是做“阅读总结”的一个过渡。练习 5 中的第一个问题是弄清楚分号和句点的用法。这个练习有助于区分这两个标点符号的不同用法并在课堂上解决它们。这种穿线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利于句子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的习惯,也减轻了学生的课外负担。

2.“三用”,即利用工具书、板书和《中学生助学丛书》。

1。使用工具书:工具书是“自学的好帮手”。教师离不开参考书,更何况学生。学生的主要参考书是词典和词典。要教会学生查阅参考书解决课文中的生词,必须养成习惯。这是一种能力。课文的“预习技巧”中有使用参考书的要求,课后练习中也有很多习题。要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首先要给学生一些有趣的介绍,提高学生使用工具书重要性的意识,激发他们使用工具书的兴趣,同时落实使用工具书的任务。

2。使用板书:板书的设计应科学、规范、简洁、美观。这是老师们的共识,但执行起来却很难。我在设计板书时,首先仔细考虑内容的科学性,文字的规范简洁,字迹的美观。以《大自然的语言》为例,老师在黑板上写下“草木繁盛,候鸟来去”,指出这种物候现象是“自然的语言”,然后问学生从课文中寻找体现“草木盛衰”的“盛”。 “”的语言文字信息:“萌芽”、“开口”、“孕育”以及拟人化“提示”和“消息”的第二段; “枯”的表达是“黄化”、“杂草衰落”。 “候鸟来去”的表现形式有“燕子归来”、“杜鹃啼鸣”、“大雁飞翔”。这样可以让学生真正理解本文标题的用法。

在讲授突出“练习要点”的“讲得生动、有条理”时,黑板上写着漂亮的词句,体现“生动”;对于“有组织”,黑板上的第一段文字按照农业活动的顺序体现了“春、夏、秋、冬”四个字和“耕、种、伐、种”四个字的时间顺序。在第二段中。

总之,精心的板书设计必须科学、简洁、美观,体现教材作者的思想,体现教材的特色,突出教学重点。

3。使用《中学生助丛书,初中语文练习册》。本练习册是我省唯一编写的、与现行教材配合使用的中学生阅读教材。内容简明扼要,习题根据教材课文或摘录精心安排,有适当的习题。作为教材习题的补充和扩展,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理解或掌握相关知识。但如何使用它是一门艺术,也是一个教与学的问题。作者在准备教材、教法、学法的同时,也充分考虑了阅读辅助工具的使用。这主要是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或者课堂使用,或者课外实践的需要;或集中使用,或分散使用;或利用练习系列来加工教材,理解教材,或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运用,以达到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而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部分或间断地利用“练习册”进行课堂练习,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调动学习积极性,不仅能达到巩固和提高的目的。 ,同时也避免了课堂的单调和沉闷。形式枯燥,克服学生疲倦、急躁、小动作、开小差的现象。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的方法必须以学的方法为基础”。实践证明,在教学和阅读课中运用“三结合”“三利用”,体现了教法与学法的统一,符合新时代语文教学的要求。这样,不仅减轻了学生的课外负担,让学生感觉学习汉语轻松有趣,而且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教学生阅读,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是语文教师正在研究和探索的重要问题。目前,不少教师认为这套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教学难度大,教学时间不够。课堂上仍然充斥着解释,学生们练习阅读、写作、思考和口语的机会很少。正如教学专家钱孟龙所说:“注射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大敌,至今还没有消失。”因此,寻求适应这套教材特点的教学方法,求课堂质量,是我一直非常重视的。一个问题。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探索并尝试运用“三结合”、“三用”的教学方法,不仅让教师感到教得轻松、课堂轻松,也让学生感到学得轻松并接受。我就这个问题谈谈我的拙见。